第十二节 再度交锋 中(第5页)


    同时亦可以提高作坊生产军器的质量。
    如某些大型的武器,若用标准化生产,可以让生产能力加强。
    因为各部件按标准化由不同的作坊生产出来,并不需要多年的老师傅才能完成,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只要负责最后的装配和一些难度较高的部件的生产。
    这样自然可以效率大为提高。
    现在民间印刷业、棉纺业等等,都是用这样的方法,效果相当显著。”
    商人们是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阶层,桑、唐两家的成功经验,很快就推广到整个行业,所以石越对于标准化生产,更有信心。
    “这倒是个好办法。”
    赵顼点了点头。
    石越继续说道:“同时军器监还要负责研判朝廷军队需要各种兵器的数量,再根据需要,向各作坊事先订购。
    而各作坊则根据要求,去采购原料,生产兵器。
    如此生产者与监督者分开,生产者想要偷工减料,军器监也不会答应。
    而最重要的,则是各兵器之上,都要刻上作坊的生产者、作坊的监工、军器监的验收人员三者的名字,如果出现问题,三者皆要受罚。
    这样数管齐下,大宋的军器,就断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了。”
    赵顼听得频频点头,展眉笑道:“这的确是良策,的确是良策。”
    石越心中冷笑,这一次是一举多得,一方面分了吕惠卿一大半的权,一方面又改革了兵器生产制度,如果成功,将来总能把这个经验用到钢铁行业。
    可表面上却只是微微笑道:“还不止于此,军器监现在的生产能力是限的,臣以为很多基本的原料,以及实现标准化后一些不关键的配件,还有诸如寒衣这样的军用品,都可以制定规格要求后,或由作坊,或由军器监向民间采购。
    可以让民间作坊公开竞争,选其价美物廉者,如此计算成本,比起朝廷自己生产,要节约得多。
    还可以和民间均分其利,而国家又可以从中抽取商税。”
    赵顼听石越说完,又想了好久,这才说道:“石卿所言,甚是有理。
    但是军器监改革,涉及到军器监、工部、各作坊,若没有人主持其事,只怕未见其功,先见其害。”
    皇帝的担心,不能说没有道理。
    石越笑道:“陛下,真要做一件事,其中总是困难重重的。
    但只要谨慎从事,则不会有害处。
    臣举荐几个人主持此事,必能克建其功。”
    赵顼听了石越的语气,不由开玩笑的说道:“这话听起来和王丞相有点象。”
    石越笑了笑,“这可不敢。
    臣认为用苏辙、蔡卞、唐棣负责在工部组建兵器作坊的管理机构,起用沈括、苏颂在军器监协同兵器研究院*凤,各作坊的官员共同制订标准化规格,加上吕惠卿继续主持军器监之事,只要详定条例,谨慎行事,两年之内,可建全功。
    而且改革之事,亦可以一步一步来,不必急于求成。
    毕竟兵者,是国之大事。
    比如我们可以先把问题最严重的弓箭坊分出来,等到有了一定的经验,再一个个的作坊慢慢分离,到最后军器监的作坊,就可以全部独立出来了。
    这样纵有不妥,影响也不会太大。”
    “这倒是老成谋国之言。
    如果一下子全部改革,朕的确有点不放心。
    不过卿说的蔡卞、唐棣又是什么人?起用沈括,会不会有点问题?”
    石越一听,这才知道自己糊涂了,皇帝哪里能知道蔡卞、唐棣是什么人呀?当下免不了要解释一下这两人的能力与才华。
    “……至于沈括,臣以为他在这方面的才华,无人可及,若是不用,未免可惜。”
    ※※※
    吕惠卿得到皇帝在南郊御苑召见石越的密报之后,心里就隐隐有点不安。
    由魏泽宗掀开的口子,王安石虽然没有太放在心上,但吕惠卿却直觉得这件事不会那么平静的渡过。
    这种感觉,也许从省试事件开始,就一直存在于吕惠卿心中了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