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8章 小科普明朝先进之处(第2页)

明末,由火器研究专家毕懋康发明。

这种枪不畏雨雪天气,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。

第六,1439年,改进浑天仪。

汤若望完善了“浑天仪说”

,并运用于黄赤经纬、诸曜出没、五纬见伏等方面,明英宗正统年间制作出一台“浑仪”

第七,1634年。

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诞生。

孙云球(1630年-1662年),明末清初制镜高手,光学仪器制造家。

他将制镜经验写成《镜史》,他本人会做老花、少花、远视、近视等不同眼镜,并陆续发明存目镜、万花镜、放光镜、鸳鸯镜、多面镜、幻容镜、千里镜等数十种镜片。

他还是中国民间最早制造望远镜的人。

晚年,他又磨制出察微镜、放光镜、夜明镜等70余种光学仪器。

第八,农学方面,当推宋应星和徐光启两位先驱。

具体着作有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,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。

宋应星研发了一套"

保生纲领"

——耕种需因地制宜,依照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作物;冬季不可犁田,以免破坏土壤结构;采收后应适当地休养土地;施肥施药须小心谨慎,切忌过量滥用等

徐光启又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农业理论——,一是"

滋润"

说,认为只有不断地滋润才能使枝叶常青;二是"

时令"

说,指出农作物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环境;三便是"

平旦"

说,指出清晨风和日丽时种植农作物特别有利。

徐光启还着重强调要合理选择种子、种植密度和耕作方式。

继承了宋徐两家之学的,还有俞绩、谢绛等人。

俞氏着眼于农作物的环境和气候条件——冬天严寒,夏天酷暑,其实都对农作物生长不利,而宜作期应在三春和三秋,并充分利用降雨灌溉。

谢绛则从根系入手,倡导培育大根系的"

御浆纲领"

,以利于农作物吸取水分和养分。

某些时人总结的"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