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瓷器述要(第2页)


    瓷釉有纹者,谓之开片,有大开片、小开片之别。
    大开片之稀疏者,曰牛毛纹、曰柳叶纹、曰蟹爪纹。
    小开片之细碎者,曰鱼子纹,皆以其所似之也。
    开片,有自然与人为两种。
    自然开片系历年久而渐渐内裂成为片纹者;人为者,系配合药料烧成之者,肇始于宋之哥窑,其后递仿之。
    开片仿哥之粗糙者,谓之冰纹;开大片而瓷色发红者,谓之格瓷。
    器小而开大片,或器大而开小片者,皆足贵也。
    晚清以来,则不贵哥窑之开片,而贵郎窑之开片。
    大抵开片瓷器,概以扪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。
    辨器之底而察新旧,此瓷学家所必要也。
    宋元诸器,底际率多露胎。
    明器有款者,底必挂釉,而无款露胎者,亦不鲜康雍仿明制之如也。
    若露胎,而有印字款者,昔时所轻,今之所罕也。
    底际款有釉,而外无釉者,明代及康熙亦间有之。
    若有釉无款者,则当细辨釉质之新旧矣,色微黄者曰米汤;底色稍黄而似烙痕者,曰炒米底;色微近豆青者,曰苹果;底自款字兴,而底露胎之器日渐少矣。
    古瓷之底,每有钉痕者,盖古人思想较拙,以铁扦支底入窑而烧,烧成则撤去铁扦,故底有钉痕也。
    又有一种底露胎而印花纹,或作花形,或作物形,或深入各钉痕而作辘轳形者,亦古瓷之特色者。
    若作螺旋纹,则明瓷常有。
    清初,底挂釉之器,亦每有螺旋纹者。
    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纹,谓之青花;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,谓之五彩;绘三色花者,谓之三彩;彩地而傅以彩花者,谓之夹彩;先施圈栏内,绘花纹外填色彩或锦纹者,谓之开光;黑白等地而绘绿、黄、红三色花者,谓之素三彩;由窑变而成红、绿、紫三色者,谓之天然三彩;里外皆有花者,谓之两面彩。
    彩色浓厚,釉傅其上,微微凸起,谓之硬彩。
    粉彩又名软彩,谓彩色稍淡,有粉匀之也。
    此外有所谓豆彩者,究意豆作何书,作何解释,言人人殊,有谓豆彩者,大抵杂彩纹,独以豆青一色,古其多数,故纯色者,曰豆青。
    杂以他色者,曰豆彩。
    有谓为逗彩者,言其彩色碎点姘逗而成者也。
    又有谓为斗彩者,言杂彩鳞比,若斗者之争竞激烈也。
    盍古者,瓷无专书,肆贾随意立名。
    瓷器名词不成文义者甚多,岂止一斗彩已也。
    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通称五彩,概言之也。
    然由于深浅之不同,递衍递嬗颜色,种类已多至不可名状。
    即红之一色,已不下百余种,其次为青,青衍而为绿与蓝三者,一系不下数十种也。
    黄者较少,著名者,亦十余种。
    黄与绿之范围,时有出入。
    黑者最少,仅数种耳。
    盍黑为难变化之色也。
    白亦有数种。
    今就最流行之色,而以系统别之。
    红之种类,有祭红、霁红、积红、醉红、鸡红、宝石红、朱红、大红、鲜红、抹红、珊瑚、胭脂水、胭脂红、粉红、美人祭、豇豆红、桃花浪、桃花片、海枣红、娃娃脸、美人脸、杨妃色、淡茄、云豆、均紫、茄皮紫、葡萄紫、玫瑰紫、乳鼠皮、柿、红枣、红橘、红矾、红翻、红肉、红羊肝、猪肝、苹果、青苹、果绿等。
    青则有天青、东青、豆青、梨青、蛋青、蟹甲青、虾青、毡仓青、影青、青花、夹紫、新橘、瓜皮绿、哥绿、果绿、孔雀绿、翠羽、子母绿、菠菜绿、鹦哥绿、秋葵绿、松花绿、葡萄水、西湖水、积蓝、洒蓝、宝石蓝、玻璃蓝、鱼子蓝、抹蓝、海鼠色、鳖裙、褐绿、粉色褐等。
    黄有鹅黄、蛋黄、蜜腊、黄鸡、油黄、鱼子黄、牙色、淡黄、金酱、芝麻酱、茶叶末、鼻烟、菜尾、鳝鱼皮、黄褐色、老僧衣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