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茶楼闲话


    所谓瑞雪兆丰年,叶宇身着一身官服坐在后院,看着飘零的雪花想到了这么一句谚语。
    如此飘落雪景,若是一般文人,定会诗兴大发吟出几首诗句。
    可叶宇却是与众不同,他想到不是赞美抒怀的诗句,而是这场雪带给百姓的美好实惠。
    就在这时,叶宇听到县衙前堂传来嘈杂之声,没多久孙巨阳便疾步走了进来。
    叶宇转过头来,轻声问道:“这下雪天,还有人告状?”
    “大人英明,击鼓鸣远的乃是一名老妪,说是有冤情恳请大人审理!”
    叶宇闻听此言,不由流露一丝苦笑:“就没有一天安生的,既然有冤情就得伸冤!
    走,开堂审案!”
    随即一帮衙役按司其职,纷纷伫立在公堂两旁,三班衙役、群蚁排衙、孙巨阳端坐在一旁以作笔录,整个县衙一副井然有序的样子。
    叶宇一声令下,将击鼓鸣远的老妪领了上来。
    “老身叩见青天大老爷……”
    老妪是一个年过六旬的妇人,已是满头的银发面容憔悴不堪。
    叶宇一瞧这老人如此年迈,也不忍心妄动惊堂木,以免吓到了这位老妪。
    于是一改往常的威严,和颜悦色轻声问道:“老人家,你有何事击鼓鸣远,不妨一一道来,本官也好为你伸冤!”
    “大老爷,老身只想要回自己的小儿子……”
    老妪老泪纵横的向叶宇讲述了,她击鼓鸣远的主要原因。
    原来这名老妪是一个寡妇,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。
    原本膝下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在家种地,二儿子当了和尚。
    后来,大儿子不幸去世,撇下寡妇老妪无人照顾,实在孤苦伶仃可怜得很。
    这老妪就有心让小儿子还俗回家,一来是为了延续家中香火,二来待她百年归老也好有个送终的人。
    这本是一件极为合理,且符合人伦的事情,可当老妪前去弥陀寺,向住持方丈求告之时。
    住持方丈明远,是一口拒绝了老妪的请求。
    之后老妪是好话说有两大车,那明远住持硬是不答应。
    声称既然出家,就不能轻易还俗,这是出家人的规矩……
    老妪声泪俱下,磕头请求叶宇出面做主。
    叶宇听完这一番原委讲述后,对老妪处境表示同情之余,也对这弥陀寺住持不通人情气愤不已。
    这时孙巨阳来到叶宇近前,轻声道:“大人,此事其实也怪不得那明远住持……”
    “哦?那依孙书吏的意思,就是这老人家的过失了?”
    叶宇一听孙巨阳替被告说情,心头就莫名有些不悦。
    这当和尚出家哪有立规矩强留的道理,即便佛家再如何神圣,也不能忘了孝悌之恩!
    孙巨阳见叶宇一脸不悦,也不为气恼,而是耐心的解释道:“想必大人还不知道,本朝僧人出家也并非人人都可以,否则岂不是都出家为僧?”
    “凡是有意出家为僧者,都须得有度牒为凭据,如此才能进入寺庙为僧!
    此例既是对僧人数目的节制,也是对僧人的一种规制!”
    “原来如此……”
    孙巨阳的提醒,倒是让叶宇明白了其中不少规矩,但随即道:“即便如此,这明远和尚也太过蛮横!
    我大宋以孝义立国,若其子不能膝下尽孝,又谈何僧人敬佛?”
    叶宇说着从桌案上拿起毛笔,在空白纸张上写下两行字:和尚有再收之徒,寡妇无再生之子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