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民心民生活着(第2页)


    “而是审时度势,认为时势就该如此。”
    “咱们淄川府的情况,几乎没有了任何抵抗的可能。
    吾等皆是士族出身,擅长口舌刀笔之术,但是兰陵一方同样不缺士族,人家有整个琅琊郡的士族做刀笔……”
    “甚至还有长安迁徙而来的大族,也都加入了郭子仪的阵营之中,所以士族力量这一项,咱们淄川府输的一败涂地。”
    “对方又派出大量商队,各种民生物资大肆出售,价格低廉,百姓受益,导致民间声望一日比一日高涨,几乎每个百姓都盼着能去郭子仪能够镇守淄川府……”
    “除了这两项,还有朝堂上的争锋,吾等这些时日连续发给长安飞禽传书,可惜却未收到朝堂大老的任何力挺。”
    “为什么他们不力挺?”
    “因为他们在朝堂上也有阻力。”
    “根据下官所知,大皇子李琮摆开阵势坚定不移的支持郭子仪,此皇子虽然没有实权,但却遥领太原牧的职位,他签发的文书虽然不管用,但是大义上却能占据道理。”
    “郭子仪每一项政务只要想施行,根本不需要向朝堂上请奏报备,只需要给李琮发去一份文书,这位没实权的皇子立马就给用印,那个印乃是太原牧印,盖印之后意味着获得允许。”
    “府尹大人啊,形势不如人啊。
    请恕下官不能继续硬撑,我要和全县官员一起去选择活路了。”
    选择活路!
    什么活路?
    无非是认清郭子仪的实力,承认郭子仪镇守大将军的权责,老老实实不反对,乖乖上缴三成军税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郭子仪所代表的势力首次伸出獠牙,和固守势力进行了一次悄无声息的较量,最终以两府八县的官员颓然长叹,老老实实的接受现实而告终。
    这一年秋收,两府之地尽入执掌。
    整个山东南路五个府,郭子仪这次仅仅只动了两个府,至于剩下的三个府,依旧还是风平浪静。
    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    如果步子迈的太大……
    似乎也没有什么威胁!
    但是,还是稳点好!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兰陵县获得了大丰收。
    古代北方种植的是春麦,并非后世熟悉的冬麦,所以收割是在秋天,而不是后世的夏粮收割。
    自古秋收是大事,如果丰收那更是大事。
    官员们欣喜,老百姓惊喜,而那些曾经流离失所的逃荒流民,则是每一天都陷入狂喜。
    任何地方的丰收,都意味着这个地方有了新粮,而家家户户有了新粮吃,就不需要衙门进行赈济。
    那么衙门征收的税粮就会积攒出来,拥有更大的能力去赈济流离失所的人。
    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不断接受赈济,活下去就会慢慢的扎根下来,慢慢变成本土的百姓,慢慢转化为拥有家产的人。
    哪怕这份家产可能很少很少,也许仅仅是一间破屋半瓮粮食,但却代表着不再是流民,代表着重新变成了可以自己活下去的百姓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