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位置(第2页)
王令朝说:我们属于向南巩固的范围,如军部转移,我们的压力就更大了。
三连长王可树说:执行战略支点计划的干部力量少了,皖南特委不能随军,最好是转移地下,铜陵县委就一直在地下。
叶首志点点头说:大家说的有道理。
我们现在要考虑的,就是军部转移后我们怎么办。
两年来,我们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打了几次仗,锻炼了部队。
如果主力转移了,我们就要独立面对强大的敌人。
什么叫战略支点?就是要有一块群众基础好、有回旋机动余地的根据地,是一个能够独立作战的桥头堡,迎接主力返回皖南的铺路石。
按照现在的力量,还做不到这点。
我们要尽早做好这方面的准备。
围绕叶首志的想法,几个人凑了几条措施:在山隘道口构筑必要的防御工事,训练民兵使之能够承担守卫蔡村根据地的任务。
一营各连要全面熟悉防区山势地形,承担机动作战消灭来犯之敌的任务。
今年秋收大量储粮。
王令朝看了徐长胜一眼,说:老徐,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吧。
徐长胜说:是这样的,我和老王最近把皖南的战例分析了一下,发现1938年10月的青弋江之战、1939年11月的繁昌之战都是日军主动发起的,时间都是在秋收之后。
那么今年会不会也要来一次?叶首志大声称赞:好,作为指挥员,就要这样善于从以往的战例中发现规律。
再加上一条,就是在日军的攻势面前,国民党军还是未战先逃,保存实力,把我们的侧翼或后背让给敌人。
我们现在就要有所准备。
次日,叶首志和卫南离开蔡村,沿蔡村河南下,步行两天来到了泾县南端的黄田乡。
号称“泾县第一峰”
的黄子山已经成为三营的根据地。
马云飞、彭戈率领七连长吴捷生、八连长赵大力在指挥所门口迎接叶首志的到来。
相互问候之后,叶首志又把军部可能北移的问题叫大家讨论了一次,要求做好充分准备。
马云飞汇报说,黄子山地区梯田密布,物产丰富,粮食基本能够自给,只要秋后大量储粮,种好蔬菜,可以维持部队一年需要。
第二天,叶首志和马云飞带领七连开赴十里外的西坑,仔细查看了周围地形。
这里人迹罕至,环境隐蔽,又是四条河流的发源地:涌溪河向西流经榔桥;泾川河向北通向泾县;蔡源河向北直通蔡村,也通高风山营地;永村河向东直通葛顺乡。
在此建设一个兵站,利于部队和物资的输送。
叶首志带着战士们砍伐竹木,平整地面,先是修建宿营地,接着修建储粮仓库,又扎好二百多只竹筏子。
这一干就是一个多月,直到秋风送爽,又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