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六章 敦煌佛世界(第3页)
“还有一个人”
小池说到:“我对他不知道该怎么评价,也许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因果的存在,也许他的功过要靠历史来评。”
“谁?”
我比较好奇。
“张大千”
。
“那个著名画家?你是说曾在敦煌学习描摹的张大千?”
我吃惊了,他有什么不好评价的?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大师,敦煌艺术的推广者,他应该是有功的啊?
“不能为了一已之私,或者就算是一已之爱,而让国宝永久毁损,他也是破坏者!”
小池愤愤不平。
然后小池给我们讲述了这段故事。
1940年起到1942年,张大千来到敦煌,到洞窟中描摹壁画,这本是一个美术家对艺术传承的学习和热爱,是值得赞赏的。
但是,他在描摹过程中,发现,第一层壁画有起皮的现象,下面好像还有一层,他为了自己的好奇心,不顾文物的完整性,自己粗暴地剥掉西夏时期画的第一层,弃之不顾,继续描摹第二层的晚唐壁画,当他把第二层描完时,他发现下面还有一层,于是继续剥开,于是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盛唐壁画,由于他的粗暴施工,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晚唐、西夏的真品了,只能在某一张他的画稿中看到部分的速写本,与真迹不可同日面语,他这明明是以研究为名,行毁坏之实,为了几张画稿,破坏千年珍品。
他总共破坏了三十多处,涉及多个洞窟,并且是那些当年最美丽最有价值的壁画,这是我们自己的人,这是懂行的人,还有什么理由呢?
“当然,他后来的际遇,似乎也证明了因果报应。”
小池说到。
“他后来怎么了?”
高妍也感起了兴趣。
“他看了不该他看的东西,后来,他的眼睛瞎了。
他新手撕碎了凝结在壁画中的神圣情感,所以他晚年漂泊异国,饱受思乡之苦。”
小池简要给我们介绍了张大千的后半生,觉得这仿佛是因果报应,我觉得不太靠谱,但又不好当面指出来。
离开莫高窟,我在想,那些曾经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古国,一个个都因外敌入侵而消亡,我想起了那些西域路上的王朝,都因气候变化而消亡。
不用说古埃及、古印度、古巴比伦,就说,从张骞以来,那些我们熟悉的名字:楼兰、高昌等国,都已经消失在这茫茫大漠之中。
国运文运相似,即使曾经无比发达,也逃不脱盛极而衰的规律。
易经上说:亢龙有悔。
但是,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躲过无数次灾难,在几千年的风波中存活下来,一次次实现了易经中所说的:否极泰来。
这估计不仅仅是幸运的原因,也不是没有过强敌,也不是没有被征服,也不是没有过衰败,但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
,这肯定有它内在的秘密。
这个文明也许掌握了长生的密码,也许具有自我进化的基因。
下一站就是月牙泉了,这倒是妍子在今天行程中最期待的地方。
这里有座山,叫做鸣沙山,这里有汪泉,叫做月牙泉。
这个搭配十分奇怪,但它就出现在这个地方。
当然,有地质学的解释,所谓地下水的原因,也有沙丘和风向的原因等。
当然,我也曾听过风水学的解释,阳极生阴,西方为金,金旺生水等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