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四章 冬晴晚焰五


    水火无形。
    冬日里的气候又比较干燥,虽然方才下了一场雨,也只是将表面润湿了一些。
    这个时候火从内部烧起来,吹一阵风过去,火势终究还是无可避免地扩大了。
    即便后世,一栋建筑物烧起来,也算是大型的火灾了,要处理也是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,何况眼下。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应对火灾更多的是在预防之上,待到真正烧起来的时候,大抵也是无法可想的。
    在中国的历史上,防火似乎是一件与种族文明几乎同步的事情。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记述之中,就有过将泥灰涂抹在、覆盖在草、木等易燃物表面,用以防火的法子——《墨子》、《左传》等著述中均有过记载。
    继之而起的是夯土筑墙使用砖石、用墙体隔火办法,这是一直延续使用的。
    北宋时候还有《营建法式》这样的书籍,算得上是古代消防领域的专著了,其对防火建筑有专门规定的尺寸标准。
    但是这些标准,在民间建筑而言,一般是很少见到的。
    主要是用在皇城之中的銮仪卫仓库,用以保存皇帝、皇后的銮驾仪仗,每隔七间就空出一间,用三合土填实,直至房顶,形成一堵几米厚的隔火墙。
    后宫之所以有“三宫六院”
    之分,除了等级观念之外,更主要的目的其实也是出于防火的需要。
    另外,古代城市中建立防火安全间距、消防通道,也是古代城市防火的重要手段。
    西汉时的长安,建城有专门的消防规划;唐代以及眼下的大明,长安城中主街道以及宫城前横街宽度都极为夸张,这一方面自然是威严的体现,但是防火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    即便已经很小心了,但是明代宫中有三大殿曾发生三次被烧的情况,最后依旧是用加大相互间距的办法来防火。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在诸般建筑风格之中,徽州的民居,用于防火的马头墙高出房顶,成为一大特色,在预防火灾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    因此,这样的建筑风格,即便在后世也保存了下来。
    但是眼下这场大火的原因是人为的,那么也就不能按照一般的防火标准来丈量。
    寒冷被陡然窜起的大火驱散了,但是人的心中并没有因此觉得温暖。
    临仙楼的小二们从里面跑出来,火光照应在他们的惊魂未定的脸上,心中都是冰凉一片。
    眼前是酒楼是他们眼下安身之所、是讨生活的地方。
    火势才刚刚起来,就变得很大,眼下即便反应快,但是能带出来的财物终究是不多的。
    古往今来,即便很多深宅大院的豪门旺族,因为一场火灾而覆灭或者一蹶不振的都不再少数。
    不论明理暗里,即便临仙楼先前所面临的危机,在小二心中其实也没有什么。
    钱可以慢慢赚,今日赚不了,可以摆到明日,今年赚不了,待到来年,终究是有可能的。
    但是望着被熊熊火光吞噬的临仙楼,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了。
    赖以生存的东西,眼下正遭到灭顶之灾,这样的结果很难接受,于是面色都露出几分哭意。
    “救火啊”
    即便知道已经是徒劳了,但是仍旧在做着一些努力,口中这般凄厉地呼号奔走。
    只是因为事先并没有料到这样的大火,完全是措手不及的情况下,即便有心,也没有办法做出有效的应对。
    临街的一些人家或是店铺里,人们倒是拿了一些盆、桶之类的器具,装了些水,朝那火中泼过去。
    “噗嗤”
    的一声响声之后,火焰只是稍稍暗了片刻,但是随后“轰”
    得一声,窜得更高了,也更亮了——原本就是作为生活起居用具的脸盆水桶,这个时候面对滔天的火势,说是杯水车薪,完全不为过的。
    夜里有风吹起来,吹乱人们的发梢,吹得男子衣襟摇摆,女子衣袂飘飘,原本可以带来一些闲趣或是雅兴的情景,在眼下却将人们原本就沉重的心情,朝更低的地方拉了过去。
    不知道哪一颗火星被风吹着溅到了附近的布行,梁柱上开始冒着起了一阵浓烟,虽然还没有完全烧起来,但这样之后,火势就开始有了朝四周蔓延过去的趋势了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